文/王鐘的
(作者王鐘的,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媒體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出處。)
隨著防疫工作重心從防控感染轉到醫療救治,居民對感冒、發熱、咽痛、咳嗽類藥品的購買需求持續增長,“買藥難”問題不容忽視。對于居家患者來說,在寒冬時節外出購藥既可能感染他人,也可能加劇身體不適。網絡購藥無疑是對自己也對他人負責的適當方式。
相比線下購藥,網絡購藥確實帶來不少便利。尤其在藥品緊缺的當下,購藥者不需要東奔西跑,網絡藥店有沒有貨源在商品頁面一清二楚。但是,如果缺乏醫生或藥劑師的指導,網絡購藥也可能給消費者帶來一定隱患。比如,有的藥品名稱繁多,消費者如果不知道真實療效就可能受到誤導;有的藥店銷售處方藥環節過于簡略,醫生診斷環節被極度壓縮,處方藥存在濫用風險;由于國內藥品資源緊張,一些網絡藥店還會提供進口藥替代,同樣的療效,消費者可能不得不付出更高的價格。
非常時刻,保障網絡購藥安全,要體現在全環節服務上。
網絡藥店理應嚴格把控處方藥的關口,真正對消費者健康負責。不久前正式施行的《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規定,通過網絡向個人銷售處方藥的,應當確保處方來源真實、可靠,并實行實名制。藥品不是一般商品,專業醫生經診斷后開具的處方藥,對用藥方法、劑量和時間都有嚴格要求。因此,網絡銷售的處方藥,在售前售后服務上都要確保質量,不能是“一錘子買賣”。對于銷售藥品的平臺企業來說,在確保旗下入駐商家正規、可靠的基礎上,也有必要為消費者提供科學、精準的購藥咨詢服務,讓消費者在購買每一種藥品的時候都得到必要的提醒。在藥品銷售頁面的顯著位置,不妨提供相關疾病的科普常識。
日前,一些居民發現藥品在快遞過程中丟失,用于退燒的“救命藥”不翼而飛。對此,快遞企業要確保藥品快遞安全,采取各種方式防止藥品快遞在物流過程中受損、丟失,杜絕快遞員私自拆開快遞包裝盜取藥品?!掇k法》同樣規定,藥品網絡零售企業應當對藥品配送的質量與安全負責。對配送中藥品丟失等情況,相關企業不僅要依法依規盡到經濟賠償責任,還要想方設法彌補患者無法按時獲得藥品的損失,別讓健康的希望耽擱在路上。監管部門更要加大巡查力度,高效處理消費者舉報,嚴肅處罰經營管理不規范、造成嚴重后果的企業。
近期,針對當前藥品供給緊張,少數人囤積居奇違規營銷涉疫產品的現象,微信安全中心也發布公告,宣布對一批違規發布涉疫產品營銷信息的個人賬號進行處理,并特別提醒:用戶利用互聯網違規銷售醫療器械、藥品等,屬于違法行為;微信用戶通過聊天功能、群、朋友圈等發布前述產品營銷信息,也違反了平臺規范;此外,幫助朋友在朋友圈、微信群轉發宣傳推銷前述產品,同樣屬于違規行為。
這也提示網絡售藥平臺要注意有序銷售、合理調度資源,對于當下緊俏的退燒類藥品,要采取實名限購措施,并推進拆零銷售,滿足更多人的燃眉之急。這對于減輕居民購藥負擔、緩解公眾囤藥焦慮、維護市場秩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當前,巨大的用藥需求,是對網絡購藥體系的大考,也是促成網絡購藥有序發展的契機。只有在藥品生產上有持續發力,在藥品銷售物流環節嚴格監管,創造更多便利條件,輔以市場調節的智慧,才能盡快解決“買藥難”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