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祖紀妍
(作者祖紀妍,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出處。)
2019年,我們再也回不去了。不過2019年現象級臺劇《想見你》的同名電影卻走進了2022年末的電影院。不得不說,時間旅行的故事在這個當下突然具有了一種時代意義。帶著對畫著時間線追劇的懷念,帶著對電影院的懷念,帶著對2019年的懷念,我“目的并不十分單純”地在第一時間觀看了這部電影。
我相信大多數路人觀眾最關心的問題肯定是如果沒看過原劇,或者還沒來得及追完全劇,對觀影體驗有沒有影響。我的回答是,沒有。因為即便是看過原劇如我,看完電影之后也會感覺云遮霧罩,倒不是因為劇情有多復雜,而是因為影片整體呈現出來的一種“曖昧態度”。
首先,同名電影與原劇的關系很“曖昧”,既不是續集,也不是番外。電影開頭似乎是接著原劇結局,從李子維終于跨越時間找到了小他十歲的黃雨萱開始的,宛如夢境的音樂記憶也暗示著兩人都經歷過之前的穿越之旅。但之后的故事卻反而像是把四位主角的青春校園經歷進行了一次都市成年版的壓縮改寫。無論是人物的動機,穿越的方式,甚至是表達的主題,都只有重復而缺乏新意。因此,整體來看,我覺得這部同名電影更像是原劇的“同人文”,在保留原有的核心概念和主要人物后,更換了時間背景重新拼湊情節。它既沒有像《唐頓莊園》電影產生新的故事進展,也沒有像《絕命毒師》電影那樣延伸新的人物側面。特別是故事核心的“墜樓事件”,其發生的地點在電影中非常突兀,看起來像是專門為了致敬原劇中的經典情節全然放棄了事件邏輯。如此簡單粗暴的討好,恐怕很難讓原劇粉滿意。
其次,“言情”和“燒腦”堪稱是原劇集的“兩駕馬車”,共同拉動了口碑和收視。因為劇集的時長較長,單集節奏要求也不是十分嚴格,因此可以做到想慢的時候就慢下來言情,想快的時候就快起來燒腦,愛情懸疑兩不誤。但是因為電影有更短的時間限制和更高的節奏要求,所以顯得影片在這兩大類型上的選擇也十分“曖昧”。一方面為了節省時間,原有的案件被簡化為了語焉不詳的意外,不再有推兇的快感,燒腦的部分只剩下“誰是在什么時間如何穿越到哪里”的時間線解謎,而這種完全違背物理學定律的大設定,即便編劇再嚴密也很難讓觀眾在短時間內體驗到“豁然開朗”的爽感,因此體驗欠佳。而另一方面,主人公不斷穿越的設定也使得大量言情橋段需要靠伴著畫外音的閃回來交代,大有一種坐在影院看MV的感覺。更何況在戀愛橋段上,除了搬出伍佰、下雨、唱片店等原劇回憶殺之外,并沒有讓人眼前一亮、記憶深刻的“撒糖”細節,也讓我覺得CP嗑得不是很過癮。兩駕馬車背道而馳,其后果可想而知。
從編劇技術上講,主角的“曖昧”也是導致故事缺乏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原劇中最感人至深的情節莫過于,黃雨萱和李子維的雙向奔赴。黃雨萱為了尋找跟去世男友一模一樣的人,穿越到了過去,遇到并愛上了李子維;結果大夢方醒時才發現,她所尋找的人就是穿越過來陪伴她的李子維。大家可以注意到,在這個簡短的劇情概括中,黃雨萱和李子維這對男女主角都是動作的發出者,為愛奔赴,才顯決絕。但是在電影版中,黃雨萱和李子維對大情節都缺少貢獻,促成穿越的人不是他們,結束時間循環的人也不是他們。本應為了愛情挺身反抗命運的主人公看起來更像是被命運裹挾、被別人推動的無奈者,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故事的張力和可看性。
雖然整部電影看起來十分努力,但是IP生產的諸多問題還是暴露無遺。畢竟主創的誠意,作品的新意和觀眾的滿意,這是完全不同的三件事情。也許,正像電影最后所說的“只有改變未來才能改變過去”,扔掉IP的拐棍,扎扎實實地原創生產,才能盡早讓觀眾看到誠意,恢復對華語電影的信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