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昌俊
?。ㄗ髡咧觳?,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媒體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出處。)
近日,有網友發布視頻:自己家人在為85歲老人辦理戶籍證明資料時,發現派出所戶籍材料丟失,陷入了需要“證明你媽是你媽”的困境。據了解,老人子女在吉林省長春市公安局寬城分局西三條街派出所、寬城區政務服務中心等地來回奔波二十多天,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視頻引起媒體廣泛關注后,公安方面于25日為老人出具了親屬關系證明。后續家屬回應稱:“派出所現在給我辦了,屬于‘特事特辦’了,他們走訪、調查老鄰居了,現在已經把母子鑒定補完。”
圖為西三條街派出所給老人開具的情況說明
85歲老人開一張親屬關系證明,居然在被曝光前的20多天時間里都遲遲無法得到解決。類似“證明你媽是你媽”的困境早就被輿論批評,并被相關部門三令五申要求杜絕的情況下,無疑讓人唏噓。
圖為老人在給派出所寫信要求恢復戶籍檔案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出現的一些典型的“證明你媽是你媽”式困境,一般都指向證明和審批過濫,或是跨部門的信息共享不足等問題。也就是說,這些困境有一定的客觀原因;相對而言,這起事件的性質則有所不同。按照相關規定,派出所核實居民的歷史戶籍檔案等信息就可以開具親屬關系證明。這本來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但此事中,涉事居民戶籍信息卻被當地政務服務中心告知已經丟失。很顯然,這一情況的出現,原因并不在辦事者個人。在這一前提下,相關服務部門不是積極尋求其他解決辦法,而僅是以“歷史原因”為由表示無法辦理,這顯然是極不負責的表現,也無服務意識可言。
此事雖然最終在媒體報道跟進后得以解決,但僅僅是“特事特辦”,還遠遠不夠。最直接的一個疑問就是,像走訪、調查老鄰居等可以證明親屬關系的有效方式,為什么不及早使用,而必須等到曝光后才“后知后覺”?此外,居民的歷史戶籍檔案信息丟失,到底由誰來承擔責任?又如何避免更多人因此碰壁?對這些疑問,當地相關部門顯然也有必要給當事人和社會一個更明確的說法。
實際上,現實中很多“證明你媽是你媽”的困境之所以存在,一方面固然是與部分服務部門間的“信息孤島”沒能打通有關,但一些部門服務意識的“任督二脈”阻塞,也同樣難辭其咎。像這起事件中,碰到戶籍檔案信息丟失這類特殊情況,服務部門本該第一時間采取其他有效的補救辦法,而不是機械地拒絕辦事民眾的求助。要知道,公共服務的本質是幫助民眾解決問題。更何況,將居民的歷史戶籍信息丟失,這本身就是相關部門有“錯”在先,更應該積極尋求其他的解決之道,盡力滿足辦事民眾的正常訴求,而不是增添阻力。但此事在未能獲得輿論關注前,我們看到的顯然只有一種“按部就班”的、也是不近人情的推諉與消極對待。
比如今年的春晚小品《坑》,對“不擔當不作為、不肯干也不敢干、卷起袖子在一邊看”的“躺平式干部”進行了惟妙惟肖地刻畫,引發了諸多共鳴。而遇到稍微“復雜”的事,一些服務部門的第一反應就是拒絕,這實際也是一種值得警惕的“躺平式服務”。對此必須重申這樣一種公共服務倫理:為民服務,是基層服務的宗旨。真正避免讓辦事民眾多跑路、碰壁,服務部門絕不能“躺”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