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鐘的
(作者王鐘的,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媒體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出處。)
“沒有人是生來的弱者,沒有人是命定的草芥。”“我們可以不成功,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后悔。”湖南桑植縣一所中學的高考沖刺百日誓師大會上,一名女生激情澎湃的發言,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一些網友的關注點卻走偏了,有人批評她的表情、儀態不好看,甚至有人直接惡語相向。
把發言者的表情當成談資,本質上就是“以貌取人”,流露出庸俗的價值取向,更是對這位高考學生的莫名傷害。尤其是,近來有多起網絡暴力事件進入輿論視野。網暴者在不了解事實全貌的情況下,憑借自己的主觀印象,對當事人大肆進行人身攻擊。受到網暴的受害者,輕則影響日常生活的心情,重則因背負過重壓力而罹患心理疾病,甚至因此喪失生命。因此,網暴行為必須進一步加強治理。
那么,如果回到網友產生分歧的原點,我們應當怎么評價這樣的“高考誓師”?
無法否認,高考依然是當下中國學生學習乃至成長路上最重要的門檻,是“教育改變命運”的直觀形式。學生在為高考準備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鞏固知識點、提高應試能力,還需要積極的心理暗示,以促成考場上的良好發揮。隨著高考臨近,很多學校都組織了誓師活動,既力圖營造迎接考試的必要儀式感,也希望借此幫助學生釋放情緒壓力。
一些人會覺得,青春應該在輕松自在的環境里度過,這樣的狠勁稍顯做作;也有人認為,無奮斗不青春,年少時拼一把長大后才有資格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樣的拼勁是內心最真實的表達。其實,這兩者并不是截然對立的。很多人在回憶青春時,既會感嘆高考拼盡全力的艱苦努力,也會因苦中作樂的美好校園時光而心有戚戚。每個人的青春只有一次,高考誓師活動上學生的豐富表情,正是青春最真實的刻畫。
“誓師”原本是軍人出征戰場前的集體宣誓活動。但是,教育的宗旨并非培養整齊劃一的隊伍,而是追求百花齊放、姹紫嫣紅。因此,與其關注學生個體的表情,更值得反思的是,如果只是把高考誓師的學生當成抽象的集體,而忽視學生發展個性的可能,才會削弱舉辦類似活動的意義。
具體來說,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成長路徑更是千差萬別。但是,在升學率、重點率等目標指向下,一些學校的培養集中于考試結果,就會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教育者需要銘記的是,讓學生參加高考誓師,不是為了某個固定目標而誓師,而是讓他們思考自己的成長方向,朝著人生的遠大理想揚帆遠航。
因此,無論名為“高考誓師”,還是指涉性更加寬泛的“成人儀式”,鼓勵學生把真實想法說出來,才是教育者的本分和職責。在類似活動中,學生發言不必局限于考多少分、被哪所大學錄取,也可以表達對未來生活和人生信念的期許。同時,學校也不必只關注成績好、分數高的學生,要給更多學生創造表達的機會,挖掘所謂“差生”身上的閃光點。
包容豐富多彩的青春,是教育者應當追求的方向。拿高考來說,無論是成竹在胸,還是如臨大敵,無論是小心應對,還是無所畏懼,都是青春綻放的樣子。換言之,教育者的視野看得更遠,考生臉上的表情才更自然。
